“無痛”分娩技術 ,作為產婦緩解生育疼痛的常用方法,它的存在已超過100多年,在發達國家早已普及。
雖然,近些年,“無痛”分娩在我國也已全面推廣,但仍有許多準媽媽對“無痛”分娩抱有很大疑慮。這次我們就請保定市婦幼保健院產科專家楊穎為大家科普和辟謠關于“無痛”分娩的知識。
1.“無痛”分娩真的可以“又快又不痛”?
“無痛”分娩技術一般分為非藥物鎮痛和藥物鎮痛。
非藥物鎮痛有很多種,比如導樂、聽舒緩的音樂、水中陣痛、以及拉瑪澤呼吸療法等等。
藥物性鎮痛是目前最常用、最有效的椎管內鎮痛技術。就是在腰部放一根很細的管子,這個管子另一端接一個泵,泵會持續的把麻醉藥通過管子泵注到椎管里,提供良好的鎮痛作用。
2.什么時候可以打“無痛”?
理論上有規律的宮縮,感到疼痛就可以了。但是限于醫院的人力,目前國內多數醫院還是在宮口開到2公分左右再開始給予鎮痛。
3.打“無痛”分娩腦子會傻掉嗎?
臨床中有不少孕婦會問,“打無痛分娩,會變傻嗎?” 答案當然是不會變傻。 麻藥主要作用于脊髓神經周圍,對大腦沒有影響,更不會影響智力。在美國和歐美發達國家,分娩鎮痛率都在80%以上,假如有人因為鎮痛變傻,大概這個分娩鎮痛技術早被淘汰了! 4.為什么打了“無痛”分娩還是痛? “無痛”分娩并不是完全感受不到疼痛,它會保留輕微的疼痛,讓產婦可以根據疼痛的反饋進行適度的配合,在分娩過程中也有一種參與感。我們追求的是有效減輕疼痛,并非絕對無痛。完全無痛的代價可能是影響產婦的自主活動,以及產婦的排尿等。 使用“無痛”分娩后,疼痛沒有減輕,或者開頭減輕了,在產程中又開始突然疼痛,稱為“爆發痛”。形成原因有四種: 第一種:穿刺和置管操作失誤,沒有將鎮痛藥打到合適的部位(椎管內),這種情況比較少,因為麻醉醫師對該技術都非常熟練。 第二種:可能導管移位了,導致藥物沒有注射到椎管內。 第三種:產程進展,宮縮加劇,現有的藥物量不能滿足需求。 第四種:疼痛刺激模式可能改變,如胎頭對骶部刺激加劇等。一旦發生要及時向麻醉醫師反映,他們會做出判斷和相應的處理。 5.打了“無痛”要一直躺床上嗎?可以走路嗎? 做好鎮痛后,可以平躺或者側躺,可以坐著或者站著,在有人扶持的情況下,也可以走路。 現在的鎮痛技術可以實現“可行走的鎮痛”,但是少部分人會有下肢輕微的無力或感覺減退,影響運動的平衡,行走時需要當心。 6.打了“無痛”到生的時候生得出嗎? 目前的麻醉技術可以做到鎮痛同時不影響運動,鎮痛主要是阻滯了很纖細的感覺神經,而不阻滯粗大的運動神經。產婦分娩的動力主要來自運動神經,所以不會生不出寶寶。
7.產后腰疼是因為打“無痛”留下的后遺癥?
確實聽說有不少寶媽抱怨,產后腰酸、腰痛,可能就是“無痛”分娩給打的。但是,產后腰痛,這個鍋麻醉醫生不背! 大多數情況下,腰部不適是和懷孕生孩子這個過程本身有關,與打不打鎮痛的關系不大。 簡單羅列幾個常見產后腰痛原因: 1. 懷孕后內分泌系統變化,鈣質流失,骨盆韌帶等的松弛。 2. 增大的子宮使腰部支撐力增加。 3. 分娩時特殊的體位,分娩后彎腰照顧寶寶,或者抱持寶寶、哺乳等長時間的姿勢異常。 4. 體重增加,腰部負擔加大。 5. 產后休息不足,身體的疲勞等。 8.每個人都適合打“無痛”嗎? 對于椎管內鎮痛來說,多數人都適合,但是部分人群也有禁忌癥。比如有的產婦血小板很低、有凝血功能障礙、腰背部皮膚有感染等等,都不適合椎管內鎮痛,麻醉醫生會在鎮痛前進行評判。 這樣的產婦可以選擇其他一些非藥物鎮痛方式,比如聽音樂、導樂儀穴位電刺激,中醫耳穴加導樂師的手法穴位按摩,或者拉瑪澤呼吸療法等等,也有一定的鎮痛效果。 保定市婦幼保健院作為保定市唯一一所三級甲等婦幼保健院、國家級模范愛嬰醫院、國家分娩鎮痛試點醫院、河北省促進自然分娩示范單位,醫院產科對孕產婦實行孕前、孕期、產時、產后的系統管理,打造了專而優、優而精的“一條龍”全生命周期服務鏈,豐富分娩鎮痛手段、拓寬分娩方式,率先開展無痛分娩(分娩鎮痛)技術,讓原本痛苦的分娩成為產婦一生中的美好回憶,促進了自然分娩技術的推廣應用。使分娩過程更加輕松安全,為母嬰安全保駕護航。